陈氏宰相系列之陈升之
陈升之,初名旭,后避神宗名讳,以字行,又改字暘叔,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(1011)出生于建州建阳(今属福建)。仁宗景祐元年(1034)获进士出身,以守秘书省 校书郎录用,初知南安军南康县(今江西南康),历知封州(今广东封开)、通判宿州 (今安徽宿县)、知汉阳军(治今湖北武汉),被召入朝,任为谏官,先后任监察御史、右司谏、知谏院、侍御史知杂事等职。
陈升之任谏职后,针对当时的弊政,多所论谏。自宋初以来,宋朝廷实行崇文抑武 的政策,承唐制设史馆、昭文馆、集贤院为三馆,职掌修史、藏书、校讎等事。昭文馆、 集贤殿置大学士,史馆置监修国史,由宰相兼领,另昭文馆又置学士、直学士、直馆、判官等,直馆以京朝官充任,判官以两省五品以上官充任,史馆、集贤殿置修撰、史馆有直馆、检讨,集贤院有直院、校理等,皆以他官兼领,为“搢绅华途”,擢升尤快。但后来所任非人,多为贵戚、侥倖子弟挤占,成为他们获得高官厚禄的进取之阶。陈升之对此力陈其弊,建议朝廷严格执行选用此类官员的标准,以免滥竽充数,鱼目混珠。仁宗釆纳其议,下诏:今后臣僚恩荫子孙者,不得除任馆阁之职.
又有著作佐郎王瓘在上朝时,途遇殿帅郭承祐。郭承祐自恃为皇亲国戚,妄自尊大, 怒斥王瓘遇到他不下马,蛮横无理地把王瓘扭送至宫廷,非理责骂。这事引起朝廷上下纷纷议论,但慑于郭承祐的威势,无人敢说公道话。陈升之亦对郭承祐的骄横霸道非常 不满,他毅然上书,弹劾郭承祐,说:“按照我朝祖制,京官在上朝时,无须为节度使等人下马施礼;此事王瓘并无错处,错在郭承祐专横放纵,仗势欺人。朝廷应对此绳以纲纪,不可姑息。"仁宗監其言,遂罢郭承祐官,以儆效尤。
贵妃张氏得仁宗宠爱,亦势倾宫廷,并渐渐干政,簧缘谋利,其伯父张尧佐也以皇亲国戚身份,任为三司使。对此,在无人敢言的情况下,又是陈升之不畏权势,上书仁 宗说:“三司使掌管国家财政大权,不能任用非才之人以充其位,贻害天下。"在他的坚 持下,仁宗又只得下诏,改张尧佐为宣徽使,仍加景灵宫使。陈升之复上书,仍认为张尧佐除任不当,进用太快。并劝谏仁宗要以唐“天宝之事”为鉴,决不能使那些名利之 辈、贪功之徒“阶缘私恩,浸饕名器",以防微杜渐。
还有内侍王守忠自恃仁宗宠爱,不仅身兼两镇节度留后,而且还要求与京朝官一样, 升为正班。而御史张昪应补外郡,却长时间不能补阙。对此,陈升之也上书论谏。还有上书言事的彭思永、唐介皆遭贬斥罢官,陈升之也上书认为是不正常的,建议朝廷广开言路,广纳谏言。他还建议裁节班行补授制度、严禁吿讦之风等等,皆为仁宗采纳,诏 两制、台谏官集议实行。他任谏职先后有五年之久,论谏之事达数百件,尽管不无偏颇之处或有的持论不坚,但仍获得正论的好评。
仁宗皇祐三年(1051),淮南、两浙发生水灾饥荒,朝廷选派官员巡抚救灾,陈升之入选,被除任为淮浙体量安抚使。到任后,他体察民情,粜常平仓粮以济灾民,安置流 民复业,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,圆满完成了任务。使还,擢为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 事,纠察在京刑狱,复擢天章阁待制。
这时有人上书仁宗,说陈升之转官不以资序,迁擢太快。陈升之亦上书力辞,遂改 礼部郎中、集贤殿修撰,河北转运使。一年之后,升为河北都转运使。又历知瀛州(治 今河北河间)、真定府(治今河北正定),加龙图阁直学士,入京为知谏院。
通过历任地方官,陈升之对地方政治有较深的体会,为此他上书仁宗说:“郡县之政, 直接关系到民生利害,今全国有州三百、有县一千二百,其治与否,朝廷因很难了解的清清楚楚,于是便将责任委之十八路转运使。但今转运使所任不精,举荐非才,又无考课,才与不才,鱼目混珠,致使那些阇滞罢懦之辈,凌肆刻薄之徒,十常八九,暴施虐 政,漠视民瘼,以致民间疾苦愁叹之声不能上达,壅于上听。陛下如留意民生,亟宜兴 革此弊。恢复转运使任满由三司考校,据实绩升黜等制度。”并条奏选用、责任、考课转运使三法。于是仁宗诏翰林学士承旨孙抃、权御史中丞张昪等人,与陈升之同领磨勘诸 路监司,考核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功绩。
陈升之还上书极论抑绝内降恩赏、严禁干政请谒等,他说:“近来有司断狱,或事连权幸,则多以中旨释之。臣请朝廷明下诏令,有缘中旨得释者,劾其干请之罪,以违制论。"仁宗纳其议,诏有关部门,凡内宫下达的令旨,有权拒绝执行。并诏,今后凡侥求 内降恩赏者,交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予以劾奏,并治其罪,仍榜示御史台与()门,以 示警戒。
此外,对兖国公主驸马李玮之兄李璋乞求“节旄"、宦官武继隆擅自私役兵卒工匠以治园圃房舍等,陈升之亦皆上书论难,乞正其罪。最后,李璋被处以罚金,武继隆被贬 黜单州都监。
嘉祐三年(1058),枢密使贾昌朝和宰相文彦博被人劾奏,文彦博请求罢相,而贾昌 朝自恃朝廷恩宠,不仅毫无自责之意,却有心问鼎相位。陈升之为此上书仁宗,极论贾昌朝为人奸邪,交通女谒,排斥异己,暗箭伤人等丑行,力谏仁宗不可使之高踞权要之 位。贾昌朝卒罢枢密使之职。随后,陈升之迁枢密直学士,知开封府。嘉祐五年 (1060),复以右谏议大夫、提举在京诸司库务,拜枢密副使。
陈升之的升迁,亦再次招来非议。包括以前他保护过的台谏官唐介、范师道、吕诲、 赵抃、王陶等人,皆先后上书,指责他的升迁是他暗地里结交宦官史志聪、王世宗等人 的结果,不当大用。还说他在知开封府期间,贱买民马,其内弟甄昂借其权势、肆行请 托等等。
仁宗把陈升之召至宫中,把弹劾陈升之的奏疏拿出来,让陈升之自己看。陈升之因 要求辞职,以避嫌疑。仁宗则对宰执们说:“朕选用大臣,岂容内侍参预议论。”但最后 却仍是各打五十大板,不仅罢免唐介、范师道等人,陈升之也于嘉祐六年(361)罢枢 密副使之职,以资政殿学士,岀知定州(治今河北定县),后徙知太原府(治今山西太 原)。
嘉祐八年(1063),仁宗病死,英宗即位,陈升之加官户部侍郎,仍知太原府。任满, 擢陕西安抚使。治平二年(1065)五月,召入京,复为枢密副使。治平四年(1067),英宗又病死,神宗即位。陈升之以母亲年迈为辞,请补外郡,遂以观文殿学士、尚书左丞, 出知越州(治今浙江绍兴)。熙宁元年(1068),改知许州(治今河南许昌),赴任途中, 又奉命徙知大名府(治今河北大名)。七月,路过京城,觐见神宗,神宗以其前朝重臣, 复留任命知枢密院。按宋朝初年以来的制度,枢密院官无定制,有使则置副,有知院则 置同知院,资历浅的则用直学士任签书枢密院事,但按惯例,枢密使与知枢密院事却不 同时并置。陈升之被任命为知枢密院时,当时已有文彦博和吕公弼任枢密使,又有韩维、 邵元任枢密副使,复任陈升之,使、副与知院并置,是前所没有的“异礼”,表明了神宗 对他的礼遇与信任。
神宗即位以后,励精图治,决意变法革新,富国强兵,改变百年以来宋王朝“积贫 积弱”的局势,他起用了呼声甚高的王安石参知政事,主持变法事宜,并于熙宁二年 (1069)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主持变法的专门机构。陈升之受命与王安石并任同制置三 司条例司事,建官设属,共同主持变法。下有苏辙、程颢等编修条例官,专门负责起草 新法条例。当年十一月,首相富弼罢职,王安石极荐陈升之,陈升之遂加行礼部尚书,拜 中书门下平章事、集贤殿大学士,与曾公亮并为宰相。
但陈升之为相后,在变法问题上,却与王安石的矛盾越来越大。首先,他主张废置 三司条例司这个变法的核心机构,欲将其权力并归中书。他认为,宰相无所不统,所管 诸事,岂可称司,指责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名不正言不顺。王安石则坚持决不能废置条 例司,否则变法就成为一句空话。针对名份问题,王安石争辩说;“古代的六卿,即今天 的执政,古有司马、司徒、司空诸名,各司一职,于政有什么害处?”陈升之仍坚持说: “若名制置百司条例则无不当,现仅名制置三司,是为不当。"王安石认为在名称上徒争 无益,关键是实际上干些什么,力争不已,并推荐枢密副使韩绛代替陈升之同制置三司 条例司,神宗采纳王安石的意见。陈升之便赌气称病家居达数月之久。期间,神宗手诏 敦促他到中书视政,陈升之无可奈何,才复出莅职,但他却在变法的若干重大问题,常 常持反对意见。
从熙宁二年七月起,在王安石的主持下,先后推出了均输法、青苗法、农田水利法、 免役法等等新法,变法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。但变法从开始,也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与抵 制。在变法派与守旧派的斗争中,陈升之多站在了反对新法的立场上.如熙宁二年七月 出台的第一个新法“均输法”实行不久,即遭到守旧派的猛烈攻击。判大名府韩琦全面 抨击新法是高利贷,是“抑勒"民户、必亏官本等等。陈升之于是在神宗面前,也极力反对征收坊郭钱。青苗法实行后,陈升之仍附和一部分人,指责青苗法是“非惠民忧 民"之举,致使神宗也疑虑重重,犹豫不定。当神宗“谕执政罢青苗法”时,陈升之即 表示奉诏罢废新法.只是在王安石的全力抗争之下,青苗法才得免夭折。
熙宁三年(1070),在秦凤路经略司机宣文字王韶的主持下,宋政府在陇西古渭寨设 市易务,以“官钱为本,稍笼商贾之利”,控制了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业贸易,这就是后 来市易法的刍型。当王安石欲以此为蓝本,把此法扩大实行到全国其他地区时,陈升之 力持反对态度,称王韶设古渭市易务“恐启群羌窥觊之心气最后仍是王安石力破守旧派 的阻挠与反对,才使市易法得以出台。
王安石欲改革北宋的募兵制度以及改革陕西义勇番上制度,定立募饥民增补营兵条 例以加强边防时,陈升之也持异议,致使这些改革因“枢密院不肯措置”而无法实行。
熙宁三年十月,陈升之以母病亡,辞职归家为母守丧。次年,神宗诏夺情起复,他 上书力辞。直至熙宁五年(1072)十二月,才奉诏入京,除任枢密使。此时正值辽朝遣 特使来议宋辽河东边界之事,身为枢密使的陈升之以足疾未能亲自处理此事,引起神宗 的不满。之后又以朝廷的冬祀大典不能参加,上书辞职,神宗诏允。于是复于熙宁八年 (1075)以镇江军节度使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出判扬州、并封秀国公。
陈升之到扬州时,正逢高丽使节从浙江登陆路过扬州赴开封入贡。高丽使所经州县, 索要各地地图,各地地方官也皆为之绘制恭送。到扬州后,高丽使仍发牒索取扬州地图。 曾身为枢密使的陈升之深知这属国家机密,不得相送,但又不好直接得罪高丽使者,于 是假托要看一下高丽使节沿途所要的地图、仿其形式绘制相送,高丽使节于是把所得地 图全部交给陈升之,陈升之便连夜派人将全部地图送至开封,得神宗赞许。
元丰二年(1079),陈升之以年老上书辞职,得神宗允准,授检校太傅依前同平章事、 镇江军节度使、上柱国、秀国公,致仕。寻病卒,年69岁,赠太保、中书令,谥“成肃”。
陈升之因深狡多智数,善附会以取富贵,被时人称为“筌相”他晩年治第于润州 (治今江苏镇江),极宏伟壮丽,池堂馆阁绵亘数百步。但这处宅第建成后,他已病得很 厉害,只能靠人用肩舆抬着去看了一下新建成的西楼,故时人传其有“三不得”居不得, 修不得,卖不得。
版权声明:
作者:陈克定
链接:https://www.cshyzqw.com/article/2022092121547.html
来源:陈氏后裔宗亲网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共有 0 条评论